簡介:賴明正博士現職除為美國NLP大學授證聯盟高級導師外,亦是臺灣 NLP 學會創會理事長,同時亦為新加坡 GEMS Capital 公司董事,從事私募基金、企業上市、收購與反收購專案。

我的相片
賴明正博士現職除為美國NLP大學授證聯盟高級導師外,亦是臺灣 NLP 學會創會理事長,同時亦為新加坡 GEMS Capital 公司董事,從事私募基金、企業上市、收購與反收購專案,也曾在臺灣的生物科技股份公司擔任總經理及寶樺投資管理(蘇州)公司擔任執行董事,先後有十多年的實戰歷練專注於企業海外上市、組織變革發展 、領導力、服務流程管理、組織溝通與神經語言程式學(NLP)應用等相關領域的工作,並協助多家世界500大企業進行管理諮詢與中英文培訓專案。近年賴明正博士整合人生所學,在NLP領域上進行大量研究,也因此傳播與教授NLP相關的應用課程內容。 ■經歷: 臺灣NLP學會(TBNLP)創會理事長 ■現任: 英國國際心理學管理學院(IPMC)客座教授 俄羅斯西南國立大學(SWSU)中國區客座教授 中華民國生藥學會常務理事 ■現職: 美國佛羅里達-- Minaya Learning 公司:企業培訓師 奧地利維也納-- MDI 商業發展培訓公司:企業培訓師 新加坡-- IBM亞太培訓總部:特約企業培訓師 廣東中山-- 璞卓身心:NLP首席導師及心理諮詢師 臺灣台中-- ATINLP 培訓中心:NLP首席導師

2022年7月28日 星期四

〔翻譯序〕精善溝通_NLP性格後設程序

〈精善溝通〉封面
👉我要訂書👈

本書譯者賴明正博士與原作者Anneke Durlinger女士合影
 翻譯序

    2012年8月,我前往NLP知名聖地-美國NLP大學(簡稱‘NLPU’)學習NLP高級訓練師(NLP Master Trainer) 的專業課程時(編按:在中國大陸亦有人將Master Trainer 的英文翻譯成 ‘高級導師’),作者之一的安妮卡•德林格(Anneke Durlinger)女士是當年課程中的助教。通過馬來西亞NLP專業培訓機構EMR執行長張翠芬(Annie Chong)女士取得本書中文版版權後的推薦,這本由作者親自從荷蘭語翻譯成英語,再由英語版本翻譯成中文版的工作就轉交由我來完成。

    由於原作者與我的母語都不是英語,因此我們在臉書(facebook)私訊及電郵的往返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討論與修正,甚至作者在英文版的原有章節上也進行了修改,同時為了避免對於書中內容有認知理解上的錯誤,我也就部分內容請教華人NLP前輩李中瑩先生予以確認與指正,諸如信念/價值觀/行為準則(BVR)中的Rule與本書中所用的Criteria意涵是否一致等(編按:後來確認意思一致只是英文用字不同)。 

    後設程式(meta program)作為一個NLP高級執行師課程中的重要技術/工具,提供思考、感知和行為等習慣性模式的識別功能,因此能協助我們更加認識自己且作為與他人溝通時的卓越指引工具。例如我們可以透過後設程式瞭解自己在不同狀態及角色下的模式,再透過其它適合介入的NLP工具或技巧轉換所需的情境,將自己調整至所欲狀態,使我們在任何情境下都能更流暢地工作、學習與生活。又例如將後設程式做為溝通指引工具,我們在應用上除了可以通過臨摹對方的後設程式提高親和力外,還能藉由教練的方式激勵團隊成員並取得良性互動下的卓越成功。在本書中,作者除了將原先美國NLP大學版本中的7組後設程式經長時間的研究發展成19組外,同時藉由面談及電腦軟體分析的方法,使得19組的後設程式內容的排列可形成多達3000多種不同組合的後設剖繪(Meta Profile) 樣貌,並可提供團隊成員組成或互動改進的參考。

    坊間介紹NLP一般技巧/工具與概念的中文翻譯書籍不少,但專著深入介紹NLP單一技巧/工具的書籍則寥寥可數。本書作為深入介紹NLP單一技巧/工具的專著,因此若讀者具備NLP的基礎概念與相關知識會更容易閱讀些。

    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NLP發展至今已經超過40個年頭。按照美國NLP大學創辦人Robert Dilts博士的觀點,NLP可以分成三代:第一代的NLP聚焦於個人的治療用途,因此技術發展多屬於‘行為’、‘能力’等層次的工具。第二代則在80年代中晚期出現,此時NLP雖仍聚焦個人,但已經開始強調人我之間的關係,並從治療拓展到銷售、談判、教育及健康等其它研究領域,此時的NLP關注‘信念/價值觀’等理解層次中較高層次的技術開發。第三代NLP則從90年代開始發展,此時的NLP關注了更高的‘身份’及‘精神層次’議題,強調生生不息系統下的場域觀,並聚焦身份、願景及使命,在應用上除了個人和團隊外,也可應用于組織和文化發展。即使隨著關注的物件與焦點的改變,但歷代NLP都聚焦于心智結構的研究,誠如李中瑩先生在網路文章《NLP的未來》一文提到的: NLP是研究“如何做到結果”的學問, NLP是“工具箱”;因此如何選擇適當的技術/工具應用在適當的時機,過程強調靈活彈性,結果重視整體平衡與效果等才是NLP的核心精神,若執著於第幾代NLP的技術/工具並無助於讓生活過得更輕鬆滿足,人生更成功快樂。後設程式雖為NLP早期發展的重要工具之一,伴隨著電腦技術的精進與作者的深入研究,重新賦予了後設程式新生命與更高的應用價值。隨著翻譯逐步成形的過程,對於作者的用心與研究的精神感到深深佩服。
    
    譯者知識有限,翻譯過程錯漏難免,懇請各界賢達不吝指正是祈。

譯者簡介:
賴明正
美國NLP大學授證聯盟導師
美國NLP大學認證NLP高級導師

〔推薦序〕NLP模仿卓越的藝術


👉我要訂書👈

        模仿(modeling)是人們與生俱來的天性,有快慢之分與方法之別,也因此學習能力有所不同。我記得在英國讀研究所的時期,曾拜讀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博士的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他清晰地對模仿(modeling)指出,當人們對典範進行觀察學習時,會因當下的心理需求與學習所需(技能或概念)的不同,而產生‘直接模仿’、‘綜合模仿’、‘象徵模仿’及‘抽象模仿’等四種不同的模仿方法。這些對於模仿方法的歸納好極了,理論總能撥雲見日地指出複雜現象下的規律,提供人們思維的地圖樣貌以為參考。十多年前,我也曾在臺灣的某大學擔任專職教師教授經濟學及行銷管理學,我當時即深刻地理解學界偏好以理論指導實務並期待以簡馭繁的核心思想;然而面對變化多端的實務世界,也不免產生不知何下手的困境,充滿了地圖不等於實際疆域的現實。

        羅伯特.迪爾茨(Robert Dilts)博士是世界NLP界的領軍人物,每隔幾年,他總能應用當下思潮的理論與NLP的操作技術結合而創造出無限的可能。我曾經幾度造訪他位在加州Santa Cruz的家,他不吝地讓我翻閱他在客廳及臥房書架上不同學門的專業書籍。他涉略的領域橫跨學習、管理、領導力、教練、信念、語言、生理學、心理治療及社會行為……等等,他的好學與跨學門的能力交互映射(cross mapping)在他的著作上,他寫出一系列具有理論依據同時在實務上具有可操作性的NLP書籍,這本《Modeling with NLP》即是他十多本出版品的代表作之一。關於模仿的後續補充,羅伯特.迪爾茨博士在他的另一本著作《從教練到喚醒者》中亦曾提及,將模仿過程(如何做)與教練過程(做什麼)兩者互補結合以形成雙環學習,這在追求卓越中是至關重要的方法。然而目前市面上對教練學習成風,對真正模仿能力開發的課程卻付之闕如,這或許是因為教練課程中學員產生感受相對容易,模仿(特別是複雜認知的模仿)需要花費大量腦力,同時相對不容易出現成果的原因吧!但也因此,NLP模仿課程也形成了市場的空缺,只見由簡易的NLP概念加上思維導圖工具填補了這部分的空白。事實上NLP模仿課程的深度開發,是NLP推廣者可以著墨的地方。

        譯者涂帥先生是我的NLP同好亦是摯友,我們曾經共同向NLP系統動力派的祖師李中瑩先生學習NLP及一起到美國向NLP創始人理查.班德勒(Richard Bandler)博士學習DHE課程,彼此在NLP的世界暢遊,不拘一端,交流甚廣。在他邀請我為本書寫序的同時也傳送了部分中文譯稿,我一眼看到他將《Modeling with NLP》的中文書名翻譯為《NLP模型仿效》時不禁拍案叫絕,將modeling習稱的模仿兩字拆解成‘模型仿效’,不止道出了模仿除了直觀地模仿典範的行為及外觀外,還包含對典範思想或精神提煉下模型的模仿,同時模型仿效(modeling)還可跟一般口語下的山寨模仿(imitation)即仿冒有所區別,顯示出譯者對於本書內容深刻地理解與在語言上的造詣。今年(2017年)9月,臺灣NLP學會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也翻譯了羅伯特.迪爾茨博士的另一本巨著《NLP新世代》(NLP II: The Next Generation),並委由臺灣世茂出版社付梓,作為審訂者的我在過程深切地理解羅伯特優雅的學者氣息,行文有時晦澀轉折,而本書的譯者涂帥先生竟能在短短幾個月就完成本書翻稿,同時行文流暢,專有名詞精准到位,對於譯者涂帥先生學養俱佳下的作品佩服之至,或許,這一切都跟涂帥先生早年留學歐美及親身跟作者羅伯特.迪爾茨博士交流及學習的經驗有關。

        NLP至今已過了40個年頭,每一個10年NLP都有無數的創新發展。早期當歐洲許多人仍停留在NLP僅是種影響術的偏見時,在美國的羅伯特.迪爾茨博士已經開啟了不同領域的應用研究,並取得豐碩的成果,至今世界各地常見到他演講或培訓的足跡。而國內NLP的先行者李中瑩先生在NLP早期技術的基礎上加入家族系統排列、能量心理學及肌動學等的操作方式以進行心理治療與輔導的手法為世界獨創,並取得著效,也使得NLP在東方開出有別於西方的花朵,是為世界華人之光。本書的發行對於中文世界習慣以治療或是商業應用取向看待NLP的學習者打開了另一扇窗,也為不同的可能提供了可能,而能產生不同視角的NLP書籍的發行,有賴出版社的慧眼獨具。我作為一個NLP愛好者與推廣者,更期待NLP在中文世界的不同應用領域能更加地百花齊放,為產生人們生活不同面向的幸福感提供工具與方法。而本書的出版,或許就是這樣的契機吧!


賴明正

臺灣NLP學會理事長

美國NLP大學授證聯盟高級導師

醫學博士、管理學博士

2018/09

〔推薦序〕重塑心靈


推薦序

        3月13日清晨,當我從德國慕尼克某酒店的房間到會議室準備進行NLP培訓工作的前10分鐘,手機傳來李中瑩先生的微信留言,希望我能夠為其新版的《重塑心靈》一書寫序。我回答:“按照學術界倫理,只有老師及前輩為學生及晚輩寫序沒有反過來的,您這是破天荒之舉。”李中瑩先生回應道:“NLP講靈活嘛!”從我認識李中瑩先生並向其學習至今,他的NLP之道,建立在整體平衡,著眼未來,目標導向,並以靈活的NLP態度及技巧貫穿其間著稱,同時不管在生活上或教學上李中瑩先生始終如一,是個身心一致的NLP界前輩,因此他跳出框架的觀點或創舉就顯得如此理所當然與渾然天成了。

        以目標訂定為例,所有目標管理的書籍只列出SMART等五點原則,李中瑩先生《重塑心靈》一書首創將此五點原則結合NLP的觀點:即在SMART之前增加了P(Positively phrased:用正面語組成)及E(Ecologically sound:符合整體平衡)等兩個原則,形成了特有的PE-SMART法。這使得在訂定目標時,提醒了目標制定者保持各種可能性的正面態度,且時時關注三贏下整體平衡的重要。

        又比如在情緒的章節中,李中瑩先生以其特有的研究,將情緒的本質剖析地鞭辟入理,並將情緒的正面價值闡述地淋漓盡致。比如:憤怒是給我們力量去改變一個不能接受的情況;痛苦是指引我們去尋找一個擺脫的方向;困難是以為需付出的代價比可收取的回報更大;恐懼是不願意付出以為需要付出的代價;遺憾是以為已經完結的事裡仍有未完結的部分;委屈是小孩對父母的情結投射在其他人事物身上……等等。假設有情緒困境者,搭配其另一著作《簡快身心積極療法》中許多李中瑩先生自行開發的NLP技巧,結合能量心理學及本體治療等方法時,效果更令人瞠目結舌地快速有效。

        此外《重塑心靈》一書有一最大的特色,即保持李中瑩先生慣有的務實與落地的態度。上世紀90年代NLP從美國傳至亞洲,從最早的臺灣中文翻譯書籍起,許多翻譯名詞已沿用多年並傳播到中文世界,但或許書籍所用的專業詞藻過於艱澀使得許多人朦朧未明之時已退避三舍。而《重塑心靈》一書站在一般大眾的角度,以儘量通俗的語言或接近英文原意的中文重新詮釋了慣用詞彙,比如後設模式(Meta Model),本書稱為檢定語言模式;彌爾頓模式(Milton Model)稱為提示語言模式……等。雖然更改專業用語讓許多NLP學習者不習慣或混淆,但從讀者的觀點卻更容易理解,或許定於一尊的翻譯詞彙可以暫時放下,從不同面向的中文翻譯看待更能保持NLP靈活多樣性的有趣面貌。

        李中瑩先生在學問傳播時是好玩有趣的,更不喜歡照章行事,場域與情境應用信手拈來皆成妙招。我曾在去年(2014)邀請李中瑩先生前來台灣NLP學會談論人生之道,其中李中瑩先生應要求做了幾個個案治療。課後有一醫療界的學員在其臉書(facebook)的課後心得回饋中結語寫道:“此乃真人也!”孔子學生顏回曾經稱讚老師:“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李中瑩先生講學給人的感覺即是如此。 或許讀者無緣能夠親臨李中瑩先生的講堂,但透過《重塑心靈》一書應可得窺一二,在此衷心推薦。

賴明正 博士
臺灣NLP學會理事長
2015

〔推薦序〕NLP心智教練精粹(激發潛能的奧秘)


發現更多的可能

        教練是一門通過對話進行引導並説明客戶突破的技術,是一種與客戶合作探索目標與引發客戶內在資源並達成目標的方法。這樣的引導方法與神經語言程式學(NLP)的工具使用過程追求靈活,重視效果與意義以及整體平衡下的三贏結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為了幫助對方改變而產生的技術與學問。兩者合而為一,NLP包羅萬象的工具為教練技術提供更多的可能。

        我是一個長期從事NLP教育與教學的老師,在多年的經驗中,有時面對學員提問:NLP跟教練有什麼不同?

        此時我會說,在許多的教練體系中,教練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協助客戶發現目標,接著就是藉由提問找出達成目標的方法,此時或許也伴隨著語言激勵調整狀態,引導腦部有意識地思考運作,因此學習教練技術的人目標感要很強,換言之,在教練體系中沒有目標要生出目標,有目標要達成目標。然而NLP更重視效果與意義,目標只是意義下的里程碑,效果是為發掘意義的過程所服務的,過程除了語言外,還可以藉由潛意識運作工具,例如NLP特有的改變次感元、時間線、感知位置……等改變來訪者(客戶)的感受也提供調動身體的方法等調整狀態,換言之,對人的改變,NLP提供了更多的工具。

        傳授教練技術的人很多,教授NLP的人也不少,同時NLP教練技術的老師並不太多,作者薛明老師就是其中一位優秀的傳播者。在本書中,作者將教練技術及NLP巧妙的結合,無論你要的只是單純的調整狀態,達成目標,還是要意義,本書為你提供選擇與方法。不管你已經是教練,NLP執行師還是剛入門者,本書都能協助你或你的客戶,使人有能力與勇氣面對當下及未來的生活,發現更多的可能。在此衷心推薦!

臺灣NLP學會理事長   
賴明正 博士
2021/03

〔推薦序與審議序〕NLP新世代






審訂暨推薦序


        有別於現代心理學尊崇實驗驗證並追求抽樣量化形成結論的研究方法,試圖以抽樣量化結論解釋人的心理活動後為群體建立常態模型(可想像,接著就是將非常態模型內的人視為異常),NLP反其道而行,認為每個人皆為獨一無二,同時內在資源俱足,因此聚焦在如何有效利用人的主觀經驗的研究上。NLP藉由探索生理經驗、語言、心理感受(情緒)及信念系統等,模仿並效法許多後現代心理治療學派的治療技巧,使人可以快速地移開痛苦甚至感到快樂。NLP創始人之一的Richard Bandler博士在課堂中曾宣稱:「在我40多年的(心理治療)經驗中,只有一例無效。我可以說NLP的確是一門使人快樂的學問。」也因此,NLP初期階段的學習者例如NLP專業執行師階段的學習過程,常需要專注在技巧練習上,以幫助自己過得更好,例如在解決困境狀態、行為無法改變、內在衝突或無法有效學習等等的應用;或藉由NLP技術以影響他人例如在心理輔導或是商業應用等。

        隨著時代的發展,即使NLP起源於模仿心理治療學派的技法,現今除了在心理輔導與治療的應用外,模仿卓越(含模仿自己與他人)的技術開發一直是NLP的主軸。Robert Dilts博士基於創始人的NLP技巧,加上場域觀,整體平衡(Ecology)或稱三贏的導入,與Todd Epstein先生及Judith Delozier女士等人開創出系統NLP(Systemic NLP)學派。本學派在技巧上大量開發追求整體平衡的範式模型,例如從屬等級(理解層次)模型、SCORE模式、SOAR模式及SOUL & EGO概念……等以追求效果的長遠性。

        由於職業之故,我常需面對生理有疾又或是心理需要輔導的當事人(案主),NLP的確能快速地幫助當事人脫困。輔導過程中,除了保持自身的中正狀態,感受場域變化,覺察並同理對方地連結後,以啟發引導當事人來回地改變身體感覺、心理感受、發現事件意義/價值後,接著找到新做法等,並於臨場視需要選用範式模型,操作過程中視需要靈活地代入NLP八大元素,即:1. 次感元及表象系統,2.結合與抽離,3.感知位置,4.時間框架,5.心錨等,並加上語法的三種構型,即6.催眠語法(上堆)、7.隱喻及8.後設模式(下切)等,同時過程中我也重用一般心理輔導常用的心理量尺法並重視整體平衡。藉由上述的綜合運用,當事人改變往往驚人有效,效果持久,在此順便介紹給大家。(註:NLP八大元素為我整理數百種存世的NLP技巧套路後的化繁為簡,評估NLP技巧套路構成的90%以上皆為此八大元素所構成,如同樂高積木的不同形狀,可以進行任意排
列堆疊,接著以效果為導向地幫助當事人朝著所欲的目標前進。)

        自1978年,Robert Dilts博士寫的文章:《NLP:A new psychology》收載於《NLPVolume 1》一書後至今,以Robert Dilts博士為主筆的這本關於系統NLP學派最重要的中文版著作終於面市,誠實地說,這是本劃時代同時不易消化的NLP書籍
。不同於市面一般僅提到NLP技巧的書籍,本書具有大量的理論探索與討論,加上導入許多哲學觀念後,是一本系統NLP學派「心法」重於「技法」的書籍。這使得在翻譯之初,翻譯者需要閱讀大量的理論書籍,尋找相關的中文翻譯字詞後,再選定適合文意的翻譯名詞;同時Robert具有充足的學者氣息,行文優雅艱澀,過程為了逐字譯、意譯還是超譯,譯者與我討論多次,加上兩岸三地在許多NLP專有名詞上的不一致,以致於本書的兩位譯者劉秀美博士及魏嬿竹女士必需不斷地琢磨後,才能選定翻譯方法。最終本書決定以逐字譯為主,減少意譯、創譯或超譯等方式以達忠實呈現原著「信」、「達」、「雅」的目標。經過一年多的孵化,本書問世,在此特別感謝兩位翻譯者的努力。而我做為審訂者,雖已盡力,但知識有限,過程錯漏難免,懇請各界賢達不吝指正是祈。也希望本書能為中文世界的讀者在不同的NLP視角下打開一扇窗,共同為提升華人社會的幸福感而努力。


賴明正
台灣NLP學會  理事長
美國NLP大學授證聯盟導師
美國NLP大學認證NLP高級導師
2017 / 7 / 31

〔推薦序〕就這麼簡單!30個小練習,讓生命大翻轉:NLP工具箱


 推薦序
    
        在我進行NLP教學與推廣的十多年經驗中,收到過許多國內外學員的回饋,告知因為學習了我的NLP專業執行師課程,使得人生變得更加美好了。這份美好的感覺或許是源於自我覺察敏銳度的提升,使得狀態調整得更快;或許是源於對他人度測能力的增加,更懂得掌握人與人間的親和與界線;或許是對信念系統有更多的認識與理解,懂得保持彈性下的目標導向與整體平衡;又或許是在自我認同上有了更多的認識,多了一份自我肯定下的資格感同時知道如何保持身心一致;又或許在NLP的學習中,找到生命中的那份感動與歸屬。

        你還記得在中小學階段有多少的體育課被英文課借走不還了?有多少的音樂課與美術課被負責任的數學老師與理化老師借去補課了?在亞洲應試教育體系下,許多父母的信念系統產出的是知識學習等於成績等同於未來社會競爭力。
    
        然而,NLP的本質與知識性教育截然不同,是一種感受性的教育,是喚回人原本內在感受的技能,同時感受力的提升將使得人的知識技能更加提升,例如情緒智商(EQ)高的人面對困境會比低的人在當下找到更多的資源與方法。  
   
        NLP從視聽觸味嗅五覺的內感官練習開始提升感官敏銳度,找回「覺己覺他覺環境」的本能,同時這份覺察力是一切身心靈相關課程的基礎。作者在這樣的基礎上將本書分成「翻轉狀態力」、「翻轉溝通力」、「翻轉學習力」、「翻轉生命力」及「翻轉命運」等章節,並運用非常生動的文筆將NLP的許多方法帶入,簡單易讀,是一本NLP應用在生活中的好書,在此衷心推薦。

台灣NLP學會理事長 
美國NLP大學授證聯盟導師
賴明正博士
2019/12

〔推薦序〕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


推薦序

神經語言程式學(Neuro-Lingustic Programming) 簡稱NLP,是一門脫胎自後現代心理學的技術,也是一門研究人類主觀經驗的學問,而仿效卓越是NLP學問的核心精神。本書作者陳志恆先生是台灣NLP學會的常務理事,也是台灣優秀的督導級心理諮商師。


在過去幾年裡,我時常與陳志恆先生進行交流,聽他講述NLP在諮商輔導上的應用心得。聽陳志恆先生分享NLP在心理諮商的應用是令人感動的,也藉此知道台灣心理諮商界在理論與心法早已與世界同步,同時也面臨諮商界臨床技法不足的困擾。


從前年(2014)年底起,台灣NLP學會數次邀請了華人之光--NLP系統動力派開山祖師李中瑩先生及弟子來台交流,李中瑩先生分享了從NLP衍生而來的簡快身心積極療法(簡稱「簡快療法」)等的相關內容,大會期間,我們對李中瑩先生將傳統NLP治療應用從技術本位架構轉向人本位的關係架構,並於現場進行諮商示範下個案所產生的快速轉變效果驚嘆不已,使我們對此以NLP為主體的綜合應用技術產生高度興趣。


從2015年起,台灣NLP學會特別邀請李中瑩先生指定的張曉紅女士(中國心理諮詢師)數度來台,進行為期共12天的交流(工作坊),首次將中國大陸心理諮詢界常用的「簡快療法」引進台灣,使得原本NLP的仿效卓越精神在避苦得樂的技術上得到更多的發展。本書,可說是陳志恆老師在實務上應用「簡快療法」下的代表著作。同時,藉由本書的出版,讀者或許可以彌補無法到場學習的遺憾。最後,也歡迎有興趣學習NLP相關應用技術的朋友們加入台灣NLP學會,為建設美好的和諧社會共盡心力,創造三贏。


社團法人台灣NLP學會

理事長 

賴明正 博士

2016年4月25日

2022年7月26日 星期二

〔NLP學習〕美國NLP大學 學習心得隨筆(2013/8/5)

作者:賴明正 

        近200多年來,當西方世界以康德哲學為基礎探索「客觀如何可能」並因此奠定科學研究規律的同時,在1970年代,NLP的創始者Richard Bandler與John Grinder反其道而行,以「主觀經驗如何使人卓越」為研究核心,參照心理治療三大家(完形治療、家族治療與彌爾頓催眠)等的經驗與方法,從神經機械論(Psycho-Cybernetics)的制約現象與反應、語言及信念對行為影響等面向,發展出一套有別於其它學門的身心整合技術,並命名為「神經-語言-程式學」(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實際上,在中國歷史上如武術、漢方醫學與各式宗教的修行法門也都建立在開創者或後繼者的主觀經驗的累積上,比如漢方醫學與武術等是為治療疾病與強身健體,而道家修行的目的是為了脫離肉體羽化成仙,中土佛教的修行目的是為了脫離輪迴後回到西方極樂世界等,而這些類似宗教的體驗或儀式,無一不是主觀經驗認為有效下的傳承。


        受到西方哲人的影響,NLP大學的NLP發展者(developer)Robert Dilts博士,逐漸將主觀經驗的應用焦點放在「是 (to be) /有 (to have) 」上,同時融入近100年西方哲學顯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探索的「返回事物自身如何可能」的方法,並借鑒心理治療取向門派如Gregory Bateson, Ken Wilber、Stephen Gillgan、及Richard Moss等人的思想與技術後,系統地發展了「我是(有)?為什麼我是(有)?我如何是(有)?什麼是(有)?何時與何地是(有)?」等不同的操作技術(techniques),同時提供調和「是與有」兩者的方法,即操作過程相當程度地重視心靈的生態平衡(Ecology of Mind)。這種型態的NLP將原先僅作為心理治療的第一代NLP做了很大的提升,同時在方法上與佛道修持僅重視「我是」同時將「我有」縮至極小,「甚至我不是也不有」的虛空的法門有很大的差別。


        那麼既然NLP是研究主觀經驗下如何卓越的方法,能否隨著科學的進步如同漢方醫學將主觀經驗形成客觀知識,進而形成科學新學門呢?(例如漢方醫學在傳統成方有效性的研究中將多種單味生藥組成的固有成方視為單一formula(組合),將此formula的指紋圖譜視為單一基準,在不拆解成分下,證明實效以逐漸形成自然科學的一支)。按照康德哲學體系下科學研究的觀點,假設「複製卓越」是NLP目標,那麼「卓越」基準如何制訂?自我經驗參照還是外部卓越參照才是基準?「卓越」是否有文化差異? 又假設做為心理治療或諮商用途,那麼現存心理治療或心理健康常用量表真可作為改善依據?如何解釋通則中的個體主觀經驗差?假設這些在驗證技術上無法突破,那麼NLP自然就無法被納入成為人文科學中可被接受的一支。儘管NLP在各項的應用實效上效果卓著,但或許時候未到,因此NLP傳授者通常不會宣稱NLP是科學,但若僅說NLP是一門技術,或許借用現象學中的字眼「體驗科學」(science of experience)來說明,可能系統NLP的傳授者會認為更準確一些。 因此,假設有人問我什麼是NLP? 我會回答說:「NLP是一門基於主觀經驗下研究與實踐人如何才能卓越的體驗科學。」


-- 文章歡迎引用, 請註明出處 --


註:照片中的房子是載著Judith Delozier老師一起去吃飯時,她指出這是John Grinder與Richard Bandler當年(1970年代)在Santa Cruz帶領NLP學習者的處所, 當年為Richard的房子, 後來已轉手賣人. - 在 517 Mission Street, Santa Cruz, Califonia, USA

〔NLP學習〕2013/ 8/11(六)學習心得

作者:賴明正

        或許, 學習西方知識的同時有重新檢視與思考語意的必要.


        company 的本意為「陪伴」, 因人多聚在一起互相陪伴也成了公司(一種商業組織)的同義詞. 現在, 如果對人談到company, 更多人直覺想到的是公司而不是陪伴.  在公司經營時, 或許回到「陪伴」的意義與本質沈思, 會更容易看得到公司同仁共同的願景(vision)與目標(mission).


        同樣的, why=how come(也就是說, why是how的媽媽, 是how的來源), 所以在不知道如何處理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時候, 從why來想, 往往可以找到處理how to do 時的solution(解決方案), 這也符合了Robert Dilts在Neuro logical level模型中上一層可以解決下一層問題的觀點.


        此外, 隨著NLPU對於第一二三代的發展觀看待, 因為初始NLP以心理治療為主, 所以有主體(治療師)與客體(個案)的分別,  比如觀察他人時用的字 calibration 翻成「度測」即非常貼切. 但在第三代中以追求Soul/Ego, 人/我及場域合一下的congruence, 已不單單只是個人的身心合一而已,  而是更接近collaboration的意涵. 或許如同香港朋友Samuel說的, 在場域的概念裡, 將collaboration翻成「通感」會更貼近第三代NLP的精髓. 同時, 我個人認為modeling翻譯成「模型仿效」會比翻成模仿更精準, 更不會被誤解成imitate意涵下的(山寨)模仿.  


        NLP翻譯名詞重整, 是NLPU體系內容中文化過程中可以做的功課之一.  可以想像的是, 在哲學中因為觀點的差異與演進, 一本重要的外文書籍有各種版本的翻譯時, 一點也不足為奇. 


        翻譯, 是一種重新詮釋的創作過程.


PS. 突然想到家父的告誡, 讀本草學要重視藥物的別名. 別名是通過不同面向檢視該藥物本質的歷代觀點. 古文今解與外文翻譯成中文, 實在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NLP學習〕 NLPU 2013/ 8/7(二)與8/8(三)的學習心得

作者:賴明正


圖片是UCSC校園一隅


    英文字很有意思:

是=be, 存在=being

有=have, 一定=have to

在人性上, be與have兩者是相互依存關係, 缺一都不完整.


    我在NLPU的學習很愉快, 因為這是一種找尋自己是誰(who am I)與尋找自我存在(being)的探索過程, 此時不需要顧慮have. 一旦不需要have, 就不需要給出價值判斷(judgement)而考慮取捨, 即不會產生限制性信念與框架, 平靜的感覺自然湧出. 我也相信很多人選擇修行或出家, 也都是一種勇敢地步上尋找自我存在的英雄旅程.(稱英雄旅程是因為當下要放下許多have或have to, 或感受沒有have只好尋找be的旅程)


    在NLPU這裡, 我看到不同種類的NLP訓練師. 有一種訓練師很喜歡講技巧, 關注在HOW(如何)的層次, 技巧講得眉飛色舞, 我能理解這是因為NLP技巧提供了人類大腦的使用手冊與自我關係重整的方法, 這些NLP的技巧或工具的確可以巧妙地解決be與have衝突或失去be時的問題, 因此吸引到許多學員參與, 訓練師也會因此獲得實質利益. 不可否認, 我當時也是因為這些神奇, 實用性與可創造性技巧的學習而喜歡上NLP. 


    今天(8/8)晚上同學間的分享題目是:「How to run a successful and long lasting NLP business」, 是由一個32歲的波蘭訓練師主講. 一開始看他的文字稿, 以為他要大談生意經與經營技巧等, 沒想到卻出乎我意料之外的精采. 


    他很真誠地分享了他的學習與教學歷程. 在90分鐘的分享過程中, 他花了近一小時舉例說明身為訓練師台上台下合一的重要性.  他也描述了他到處拜師學藝, 希望集NLP各家技術所長於一身的過程. 然而, 最終他發現了自身資源的可貴與取之不盡的價值(只有自己才是獨一無二的), 也就是賣技巧或技術感動不了別人, 但如果你可以成為你自己(I), 你找到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樣子(ME), 自然就會有追隨者產生. 「身心和諧一致, 由心出發」才會是NLP訓練師魅力的來源.


    此外, 我也發現我受到Robert課的啟發遠勝於Judith的課, 這可能跟我的偏好有關. Robert的課結構清晰, 論述完整, 喜歡講比喻, 重在啟發. Judith的課重在技巧操作練習與體驗. 嚴格來說, Judith所提到的技巧都是在先前階段學習過的方法論或工具再變化, 也就是更動流程與步驟, 但操作原理相同. 因此重技巧的訓練師會說, I have nothing to "learn" in here. 遇到這樣的情形, 我則回說, I have something to "be experiencing" in here. 在接下來的日子, 我會再好好體驗一番! 

〔NLP與生活〕如何在生活中的風浪渡過,成為更成熟的人

作者:賴明正


        生活難免會遇到順境與逆境,面對順境自然順風順水,面對逆境,有些人會越挫越勇,有些人則會自怨自艾,最糟甚至一蹶不振。生活調適(life coping)能力的強弱,是成熟的指標。

        面對生活逆境要如何才能扭轉乾坤,使困境變成滋養人生成長的養份?或許最重要的是在認知上要學會專注目標(效果),聚焦資源;在感受上要調整自己的情緒,要能快速回到中正狀態(即我們只是天地管道,同時與外在場域連結的狀態)。這些技巧及方法在NLP專業執行師的課堂上有非常多練習。

 

        有些人在認知上總是聚焦問題,在思維上不斷訓練自己成為問題導向的思維,又因生活問題經常引發情緒,此時目標及資源就容易看不到,以致生活總是陷入問題迴圈,負面情緒就會更加惡劣,最極端的負面情緒迴圈結果就是無助、無望及無價值,因為心理因素,甚至引發許許多多的生理問題。

 

        因此遇到困境,首先要調整自己,讓自己回到中正狀態,如果是「人與人關係的議題」,那麼要長四個耳朵,仔細聆聽,注意聽對方的語言表達,陳述的是「事實」?還是「觀點」?還是「情緒」?及說出或未說出的「請求」是什麼。聽到對方的聲音之後,你可以選擇你願意的回應方式,聚焦目標(效果),同時看見資源。因此,你可以掌控大局,如同華人世界常用的12條NLP前提假設中所說的:「在一個系統中,一個越有彈性的人,越是能掌控大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