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賴明正博士現職除為美國NLP大學授證聯盟高級導師外,亦是臺灣 NLP 學會創會理事長,同時亦為新加坡 GEMS Capital 公司董事,從事私募基金、企業上市、收購與反收購專案。

我的相片
賴明正博士現職除為美國NLP大學授證聯盟高級導師外,亦是臺灣 NLP 學會創會理事長,同時亦為新加坡 GEMS Capital 公司董事,從事私募基金、企業上市、收購與反收購專案,也曾在臺灣的生物科技股份公司擔任總經理及寶樺投資管理(蘇州)公司擔任執行董事,先後有十多年的實戰歷練專注於企業海外上市、組織變革發展 、領導力、服務流程管理、組織溝通與神經語言程式學(NLP)應用等相關領域的工作,並協助多家世界500大企業進行管理諮詢與中英文培訓專案。近年賴明正博士整合人生所學,在NLP領域上進行大量研究,也因此傳播與教授NLP相關的應用課程內容。 ■經歷: 臺灣NLP學會(TBNLP)創會理事長 ■現任: 英國國際心理學管理學院(IPMC)客座教授 俄羅斯西南國立大學(SWSU)中國區客座教授 中華民國生藥學會常務理事 ■現職: 美國佛羅里達-- Minaya Learning 公司:企業培訓師 奧地利維也納-- MDI 商業發展培訓公司:企業培訓師 新加坡-- IBM亞太培訓總部:特約企業培訓師 廣東中山-- 璞卓身心:NLP首席導師及心理諮詢師 臺灣台中-- ATINLP 培訓中心:NLP首席導師

2022年5月18日 星期三

對待NLP的三種態度

作者:賴明正


        我個人認為NLP之所以有趣,是因為NLP是一門介於自然科學、應用工具(學科)及生活哲學的學問,同時可由不同的層面來詮釋。教學老師態度不同,所傳授的NLP就會非常不一樣。


        以自然科學的態度將人當成機體來研究,此時具體結果的可驗證性、可重複性是重要的。比如NLP的眼動模型從開始就是證據模糊的模型,之後自然有不同的實驗研究開始驗證真偽。


        也因此,類似的論文我會進入看實驗怎麼做的,特別對於給出「神奇」結論的論文,更會引發我的好奇。


        一篇自然科學論文的控制項(控制變因)、操縱項、應變項及統計下的信度與效度如何,才是論文可信度與價值的所在。畢竟學術界為論文而論文的論文不勝枚舉。這是成為NLP發展師(developer)該有的求真態度。


        同時,如果從應用工具(學科)的角度,例如將NLP眼動模型僅當成觀察工具,在我們相信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前題下,可藉由眼球移動觀察被觀察者,找出被觀察者的眼動常模(基模),此時雖然無科學依據,因高頻測試下的常模建立了,也能成為應用工具(這就是老夫老妻,當先生眼神一動,老婆就知道他想做什麼的原因)。


        然而,當課堂上要解釋模型為何是這樣時,就會變得證據薄弱,僅能說是書本或創始者所言了。訓練如何(How)應用,這也是教NLP的人叫NLP Trainer(訓練師/培訓師)而不叫NLP講師(lecturer)的原因。這是成為NLP訓練師該有的求善(用)態度。


        而如果將NLP當成生活哲學,比如Robert Dilts先生的願景及使命觀;李中瑩先生的NLP是一門讓生活輕鬆滿足,人生成功快樂的學問,那麼效果及整體平衡(ecology)就成為NLP的核心。


        特別在做心理輔導或治療時,跟自己連結、他人連結及場域連結,一切的NLP應用工具都是為上述的NLP核心而服務的,而不是為驗證NLP工具或理論服務的,以人為根本。


        Trainer這個字在中國或馬來西亞都翻譯成導師,更有引導學習者生活態度與方向的意涵。此時,NLP導師的狀態與呈現對生活的態度,也代表了他所引導與教授的NLP要將學員帶往何方。這是NLP導師對生活追求美(好)的態度。


—— NLP 見聞軼事 ——


圖片一為摘錄自第15期的《NLP Magazine》,NLP 創始人之一的消失第三人Frank Pucelik先生。圖片二是他接受採訪時,認為做心理輔導個案必需要會的七種技能。


Frank是美國人,20多來年待在烏克蘭軍方教導心輔官及士兵關於NLP的應用。我曾在美國NLP大學及馬來西亞NLP國際大會現場聽他分享血淋淋的戰場經驗,令人動容。

2022年5月15日 星期日

值得省思

作者:賴明正


        近年活躍國際的紐西蘭NLP導師 Dr Richard Bolstad 的分享(他是除NLP創始人外,NLP界我認同的眼球移動專家之一,另一人則是2018剛過世的Steve Andreas )。他在FB談到歐洲新的論文,清楚地表明「向左上看支持視覺成像」…… 且慢….. 我有話說。


        我簡單翻譯一下他的內容是:

—————-

        有時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檢驗一個理論。


        日內瓦大學的 Christophe Carlei 和 Dirk Kerzel 於 2020 年進行的研究,表明了人們在看法語單詞時的不同方向, 他們必須通過性別(註:法文有陰性及陽性之分)來識別這些單詞。 


        研究人員稱這項研究 ”抬頭時提高了口頭任務的表現”, 但在NLP 術語中, 這是一項視覺任務。 


        他們承認:“ 與語言處理相比, 有證據表明, 當提出暗示視覺空間處理的問題時,自發的眼球運動指向左上視野( Ehrlichman, 1977; Ehrlichman, Weiner,& Baker, 1974; Galin & Ornstein, 1974; Kinsbourne, 1972)。 


        有趣的是, 這一發現與神經語言程式學( NLP, Ahmad, 2013) 中的假設一致, 即當參與者抬頭時, 視覺空間處理效果更好。 


        我們最近發現實驗支持這個假設使用了單邊凝視法( Carlei & Kerzel, 2014, 2015)。 更準確地說, 當觀察者看向屏幕的左上角時, 視覺空間任務的表現得到了促進。” ( Carlei 和 Kerzel, 2020 年)。

———————-

        我的觀點如下:


        如果不看實驗是怎麼做的,會以為所有的人都是如此,即「當觀察者看向屏幕的左上角時, 視覺空間任務的表現得到了促進。」


        事實上的控制項卻是如在論文的實驗ㄧ中敘述(論文頁碼202頁):所有學生的慣用手之前都由愛丁堡慣用手量表( Oldfield, 1971 年)評估, 只有在100分中得分等於或高於70 分的強右手參與者被邀請參加( 見 Christman、 Propper 和 Dion , 2004 )。 與我們之前的實驗一樣( Carlei & Kerzel, 2014, 2015), 我們特意選擇了慣用右手的參與者, 因為他們的記憶力更受眼球運動的影響( Lyle, Logan, & Roediger, 2008)。


        實驗二與實驗ㄧ的差異,只是女性高於男性;實驗三則是25名全部是女性的右手慣用者。因此當論文的結論說:「當觀察者看向屏幕的左上角時, 視覺空間任務的表現得到了促進。」此結論必需有一前題,是右撇子,同時結論應該加上女性得到這樣結論的可能性大於男性。


        這種類似的問題跟在NLP執行師教學,講解眼球解讀線索(觀眼知心)一樣,許多教學者的說法是:「觀察對面當事人的眼神,他往自己的右邊看是在建構,往左邊看是在回憶。」


        簡單來說,1980年代Richard Bandler與John Grindler做實驗時,同樣以右撇子為研究主體,得到大多數的人視線朝右是建構,視線朝左是回憶,再按上中下區分V(視)、A(聽)、K(觸動)及Ad(自語)等區塊的結論,成為NLP的眼動模型。


        教學者或學習者如果一時不察,以為NLP教科書的模型是真理,以為所有人都是這樣,那可能會誤會他人(連右撇子還有一部分的人不同,以及左撇子沒有相關的研究呢!)因此在實務使用中,如果要有效進行觀眼知心,在一開始就必需先做校準(Calibration,或翻譯成度測),同時校準的方法需要經過學習與練習。


        此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當時的研究只表明建構區觸發了腦的甚麼區塊,而不是說眼神朝向建構區就等同於說謊。


        事實上,類似的實驗都有控制項與前提假設,比如常在培訓課程中出現的麥拉賓法則(7/38/55法則),前提是在言行不一下的實驗,結論卻常被過度詮釋成,人跟人的溝通語言內容只佔7%,而非口語內容的語氣、語速、語調等佔38%,外觀、表情及動作等佔55%。我常開玩笑說,如果溝通真是如此,那我們最重要的就是去學表演,不用讀書與學習,內容已經不重要了。


        此外,關於心理學(含NLP)相關的研究,我認為文化變量的影響非常大,如果把文化差異的變量看成常數或控制項,以國外的研究成果當成本土化結論,甚至將模型當成真理,可能會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這是我近年來的心得,特別是在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的議題,絕對跟文化差異息息相關,比如德國與日本研究給出乳癌長在左右邊的心理因素結論,兩者就相差十萬八千里。一直將國外研究結果當成本土的結論,非常值得商榷。提供同好參考。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