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賴明正
我個人認為NLP之所以有趣,是因為NLP是一門介於自然科學、應用工具(學科)及生活哲學的學問,同時可由不同的層面來詮釋。教學老師態度不同,所傳授的NLP就會非常不一樣。
以自然科學的態度將人當成機體來研究,此時具體結果的可驗證性、可重複性是重要的。比如NLP的眼動模型從開始就是證據模糊的模型,之後自然有不同的實驗研究開始驗證真偽。
也因此,類似的論文我會進入看實驗怎麼做的,特別對於給出「神奇」結論的論文,更會引發我的好奇。
一篇自然科學論文的控制項(控制變因)、操縱項、應變項及統計下的信度與效度如何,才是論文可信度與價值的所在。畢竟學術界為論文而論文的論文不勝枚舉。這是成為NLP發展師(developer)該有的求真態度。
同時,如果從應用工具(學科)的角度,例如將NLP眼動模型僅當成觀察工具,在我們相信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前題下,可藉由眼球移動觀察被觀察者,找出被觀察者的眼動常模(基模),此時雖然無科學依據,因高頻測試下的常模建立了,也能成為應用工具(這就是老夫老妻,當先生眼神一動,老婆就知道他想做什麼的原因)。
然而,當課堂上要解釋模型為何是這樣時,就會變得證據薄弱,僅能說是書本或創始者所言了。訓練如何(How)應用,這也是教NLP的人叫NLP Trainer(訓練師/培訓師)而不叫NLP講師(lecturer)的原因。這是成為NLP訓練師該有的求善(用)態度。
而如果將NLP當成生活哲學,比如Robert Dilts先生的願景及使命觀;李中瑩先生的NLP是一門讓生活輕鬆滿足,人生成功快樂的學問,那麼效果及整體平衡(ecology)就成為NLP的核心。
特別在做心理輔導或治療時,跟自己連結、他人連結及場域連結,一切的NLP應用工具都是為上述的NLP核心而服務的,而不是為驗證NLP工具或理論服務的,以人為根本。
Trainer這個字在中國或馬來西亞都翻譯成導師,更有引導學習者生活態度與方向的意涵。此時,NLP導師的狀態與呈現對生活的態度,也代表了他所引導與教授的NLP要將學員帶往何方。這是NLP導師對生活追求美(好)的態度。
—— NLP 見聞軼事 ——
圖片一為摘錄自第15期的《NLP Magazine》,NLP 創始人之一的消失第三人Frank Pucelik先生。圖片二是他接受採訪時,認為做心理輔導個案必需要會的七種技能。
Frank是美國人,20多來年待在烏克蘭軍方教導心輔官及士兵關於NLP的應用。我曾在美國NLP大學及馬來西亞NLP國際大會現場聽他分享血淋淋的戰場經驗,令人動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