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賴明正
或許, 學習西方知識的同時有重新檢視與思考語意的必要.
company 的本意為「陪伴」, 因人多聚在一起互相陪伴也成了公司(一種商業組織)的同義詞. 現在, 如果對人談到company, 更多人直覺想到的是公司而不是陪伴. 在公司經營時, 或許回到「陪伴」的意義與本質沈思, 會更容易看得到公司同仁共同的願景(vision)與目標(mission).
同樣的, why=how come(也就是說, why是how的媽媽, 是how的來源), 所以在不知道如何處理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時候, 從why來想, 往往可以找到處理how to do 時的solution(解決方案), 這也符合了Robert Dilts在Neuro logical level模型中上一層可以解決下一層問題的觀點.
此外, 隨著NLPU對於第一二三代的發展觀看待, 因為初始NLP以心理治療為主, 所以有主體(治療師)與客體(個案)的分別, 比如觀察他人時用的字 calibration 翻成「度測」即非常貼切. 但在第三代中以追求Soul/Ego, 人/我及場域合一下的congruence, 已不單單只是個人的身心合一而已, 而是更接近collaboration的意涵. 或許如同香港朋友Samuel說的, 在場域的概念裡, 將collaboration翻成「通感」會更貼近第三代NLP的精髓. 同時, 我個人認為modeling翻譯成「模型仿效」會比翻成模仿更精準, 更不會被誤解成imitate意涵下的(山寨)模仿.
NLP翻譯名詞重整, 是NLPU體系內容中文化過程中可以做的功課之一. 可以想像的是, 在哲學中因為觀點的差異與演進, 一本重要的外文書籍有各種版本的翻譯時, 一點也不足為奇.
翻譯, 是一種重新詮釋的創作過程.
PS. 突然想到家父的告誡, 讀本草學要重視藥物的別名. 別名是通過不同面向檢視該藥物本質的歷代觀點. 古文今解與外文翻譯成中文, 實在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